《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第一章摘錄

image

看完了郝明義《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的第一章「恐懼的總和」,裡面概括了作為一個國家目前遇到的嚴峻挑戰,看了真是讓人覺得無力,大概要看了下一章「希望的總和」才會燃起一點希望吧。

挑了一下我喜歡的段落跟大家分享。前言

我觀察一些公民行動,和主事者交往後,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每一個無能的政府官員,每一個無知的決策,都在民間培養了相對應的異議者。政府固然靠著資訊不對稱的優勢而仍然佔有一些上風,但是在網路時代,又是民主社會的台灣,這種優勢越來越小,越來越短。

沒有下一棒的經濟

第一個迷思是:減稅就能刺激投資。結果一路拉大稅制的不公平,每年賺成百上千億的企業,比一個上班族繳的稅率還低,甚至可以免稅;不但擴大貧富差距,也減弱國力(見附表)。> 第二個迷思是:房地產是火車頭工業。結果將近三十年來一路鼓勵炒房,把房地產打造成投資回報最高的行業,引發有錢不炒房是傻子的心理,相對也萎縮了其他需要投資的行業。結果明明是房地產害得投資不振,但是一有經濟不利消息,政府總是說要先拯救房市。

被遮蓋希望的年輕人

韓良憶說,因為她覺得荷蘭的房子還買得起,所以曾經想在其他城市多買一間房子來增值。但她跟一位律師朋友談起時,人家的眼光很異樣。> 「買房子是為了滿足人需要居住的基本需求。你怎麼能把人的基本需求當作商品?」別人沒說出口的那句話是:「這樣做是不道德的。

統獨提款機

很多人焦慮於不知怎麼化解統獨的「對立」、「撕裂」。> 我倒覺得:擔心統獨「對立」、「撕裂」,其實出於陸地觀點。如果我們換了海洋觀點,大有不同。> 陸地觀點,會凸顯峻山險谷的高低差別,因此一不小心也容易只看到對立的彼我。> 海洋則不同。海底雖然也有深溝淺灘的不同地形,但是一切都被包容在寬闊的海面之下。不同區域的海水,雖然也有不同顏色的變化,但這些不同顏色的海水並不是彼此隔離,更不會對立 ── 它們彼此還是並存、交流,只是隨時間與光線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色相。> 台灣位於海洋之中,我們應該用海洋思維來容納統獨的並存,而不是用陸地思維來強調統獨的對立。> 我們面對海洋,就該接受海洋的提醒。

同時,郝明義也對四位總統候選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我們行政體系與文官制度的潰亂問題(包括廢省的影響)?如果執政,準備如何改善這些問題?』

書中有四位候選人針對這個問題的詳細回答,大家可以從這個問題來瞭解候選人,作為接下來選舉投票的參考資訊。

Yuren 撰於 2015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