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v 美西行 — Code For America Summit

image

噹啷~終於來到這場旅程的重頭戲  — Code For America Summit 了!

關於在這個 Summit 聽到有趣的題目我會額外寫幾篇文章介紹,這邊主要介紹一下 Summit 本身(以下簡稱 cfasummit)還有 Code For America 這個組織(以下簡稱 cfa)的介紹與觀察。

首先不得不佩服 cfa 籌辦這個 summit 所投入的心力跟金錢,在主舞台的演講感覺起來都是經過精心排練。統一風格的簡報、流暢的主題切換搭配上講題穿插 Panel 跟演講等等,感覺都是花費了許多心力在上面,主題則是包羅萬象,而主舞台的演講有許多都是跟政府合作的 Fellowship,成員直接到政府裡面參與專案,將矽谷慣用的語言與文化帶入政府,這幾場演講裡面最常出現的關鍵字就是 “User-centered Design”,台上的演講者不少是政府的成員跟 Fellow 搭配的演講,如果能在台灣聽到政府成員的演講聽到同樣的內容我大概眼睛會像摩登大聖一樣飛出來(讚嘆貌)。

而在主會場外面的廠商則大多數都是尋求跟政府有合作機會的廠商,每個公司提供的產品看起來都是很成熟的產品。有可能是採購法不太一樣的關係,看起來 Code For America 成功的經營起了一個生態系與社群,除了專案外,這些公司也可以利用這樣的場合來宣傳自己公司的產品,希望政府機構來採用,這些除了做 open data 外,也有幫忙重新設計政府網站的公司。看來在美國 civic tech 的公司看起來也真的是很蓬勃發展,不過其實台灣也有不少公司專門接政府的案子,只是在 cfasummit 看到的產品品質比起台灣接案公司做出來的網站好上不少。這也不見得是公司的問題,現在很多政府的網站看起來很鳥有一部分的原因也可能因為當時政府開出來的需求就是這樣。

image

除了主舞台的大會演講外,其他則是在同一時間排了非常多比較小型的議程。

image

如第一天下午的第一場議程就有這麼多場,而這些議程不全然都是演講,我聽的場次大部分都是小型座談會,由主持人針對一個主題輪流讓不同的講者發言與討論。而也有其中一個場次(也就是上面勾起來那場)是只有簡短的介紹主題,接著就讓聽眾分組討論並且發表。

image

其實我還蠻喜歡這樣的方式,我也注意到之前參加的 Mozilla Summit 2013 也是許多議程都採用這樣的方式。在台灣的會議很多都是單向單方面的傳遞,而採用小型座談或是讓聽眾一起參與,其實都可以有更多面向的觀點與討論,我覺得在台灣的研討會是值得一試的。

image

開幕的時候在

另外一個 cfasummit 的特點就是不論是開幕(在夜店開幕,不是在會場的旅館大廳)、第一天尾聲跟第二天結束其實現場都會突然冒出好幾個小酒吧,旁邊有許多展示攤位是展示 Code For America Fellowship 的成果。大家就拿著飲料一邊逛著這邊的攤位,另外一邊也在這個場地到處認識人。

image

右下角的酒吧是所有議程結束後冒出來的

從我的觀察,其實會眾裡面有非常多的政府成員,加上原本就有興趣參加的廠商與像我們這樣的社群成員,其實不論是哪個角色都很適合在這樣的場合認識新的朋友,聊聊不同政府之間的經驗,找到適合的公司或產品,也可以找到適合的窗口切入政府體系。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會有多次這種形式的交流方式,畢竟除了大會外,這樣的活動就是來交朋友(或是說增廣人脈)的嘛!

話說其實台灣人比較不會主動找人講話,如果是類似的形式想要辦在台灣,可能思考要怎麼做才可以鼓勵大家交流。

Code For America

在參加 cfasummit 前其實我對 Code For America 並不熟悉。

以前我一直認為他們跟 g0v 零時政府是非常類似的組織。不過這樣的印象其實只對了一部分,Code For America 本身有非常多感覺做得很成熟的專案,不論是 GetCalFresh 或是 Clear My Record 看起來都投注的很多心思在上面,在設計上也非常成熟,感覺是各方面的人都有投入專案相當的心力製作而成。目前看起來 Code For America 中有不少給職的僱員(成員的性質後面會提)。

g0v 零時政府的專案則是比較草根性質,很多專案都是由單人發起,大家利用自己工作以外的時間製作而成,專案的成熟程度則看貢獻者的性質與投入時間則會有不一樣的程度,如果有設計師參與視覺外觀就會做得比較好,如果有使用者或 PM (擅長規劃的人)參與產品流程跟實際產出就會比較符合使用者。

就兩者組織的比較上 Code For America 的組織架構也比較像是「有人」的架構(相對於 g0v 的「沒有人」),從他們的官網上也可以窺知一二。

image

https://www.codeforamerica.org/who

Staff 是專職在 Code for America 的人員,編制看起來超過三、四十人,Fellow 則是派駐到政府或是其他機構的人,從內部協助改善政府或機構網站,2016 人數有十七人,而要支撐這麼多專職人員,當然就需要健全的財務。

image

上圖是 Code For America 2014 年的收入圖表,總收入超過一千一百萬美金(約 3.7 億台幣),這樣的收入要維持如此大一個團隊跟這麼多計畫看起來是足夠的。

相對於 code for america 「有人」的組織,g0v 零時政府的組織型態則是「沒有人」,g0v 的法人實體是 OCF 開放文化基金會,而 g0v 本身成員的分別大概只有創辦人跟參與者(創辦人同時也是積極參與者),組織方式則由揪團松來組織每兩個月一次的黑客松,並且提供相關資訊讓需要進行小型黑客松的人可以參考。專案則是可以由任何人發起,只要是開源形式就可以在 g0v 發起,專案的運作則由參與群眾個別提供建議。說到這裡可以理解 g0v 零時政府是一個非常鬆散及分散,去中心化的組織型態,跟 Code For America 較完整的 NGO 組織截然不同。

除了組織上的差異外,這次聽了許多的專案,許多都是利用矽谷常用的方法來改善政府網站,如 User-centered design、Agile development 等等,能夠使用這種方法來改善政府網站很不錯,不過這次看到的專案有不少都是性質類似的,如 Healthcare.org, GetCalFresh, Long Beach 城市網站等性質都類似。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就我們這次看到的專案,幾乎都沒有站在政府對立面的專案。在 g0v 零時政府除了跟政府立場一致的專案,如國會大代誌,八仙塵暴等等專案外(雖然說政府也沒有或也不適合採用),也有許多跟政府立場不同的專案,如割闌尾專案跟我要七天假這樣性質的專案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跟政策相符,政府其實沒有花很多力氣推行的專案如愛台語等。

推測原因可能除了他們的政府比較能夠採納外面的意見,所以不需要跟政府作對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像是 Fellowship 的 founding 政府也負擔了一部分,所以性質上也比較少有跟政府立場不同的專案,不過這當然也是猜測,或許他們也有這樣性質的專案,只是在短短幾天的 Summit 沒辦法探索到。

不過這次去 Code For America Summit 真是開了眼界,在 main stage 的演講可以感受到這些場次都是花費的許多心力準備,各地的 Fellow 一一的上台展現著他們目前的成果,交錯著其他演講與座談,多軌的議程中更是有數不盡的議程可以聆聽,其中我參加的一些議程也讓參與的聽眾也可以一起加入討論的行列,跟台灣的研討會迥然不同,也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由於 Code For America 是高度組織化的組織,這些經驗或許不見得可以套用在零時政府使用,不過當然有這些參與經驗還是可以分享給大家,來看看是否能夠在零時政府裡面再多加一些新元素。


讀者回函
讀完本文之後有什麼建議或回饋嗎?請按此在 Twitter 上面分享此文並且提及我,或是透過寄送電子郵件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