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連三塊菜瓜布的功能都分不清楚!」她說,坐在一桌的朋友們都笑翻了。
因為功能區分的關係,我家的水槽有三塊菜瓜布,分別用來清洗不油膩的杯子、油膩的碗盤跟清洗水槽。剛開始的時候家裡有三種不同款式的菜瓜布,所以我可以記得哪種款式的菜瓜布的特定功能。
直到有一天其中一種款式的菜瓜布用完了後,其中兩種功能的菜瓜布都使用同一個款式,然後接下來我就很常把洗油膩碗盤的菜瓜布拿來洗咖啡杯。
不管我寫了多少程式碼、講了多少演講,我還是沒辦法分清楚菜瓜布的功能。
這樣的互相吐槽時時在我們家發生,我也不太在意。不過即使我們已經相處超過十年,還是經常會有惹對方生氣的時候,總是也有許多時候需要坐下來好好談談怎麼相處會比較順暢。而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是浮動的,偶爾我們會發現對方特別脆弱需要照顧的地方,也會發現以前的相處方式不再適合了需要改變。跟人相處就跟跳雙人舞一樣,總是需要進進退退,找到一個適當的距離。
總覺得以前受的教育太注重於二元論述,不是對就是錯。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總覺得事情就是有一個固定的運行規則,我所要作的事情就是說服別人。那個某某某專家說的是對的,我們只要照著這套流程走,最終我們就可以成為最好的人、寫出最好的產品、做一個最棒的軟體工程師。
這也是一種成長痛,它帶領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但同時伴隨而來的也是過於苛刻的對待自己與別人。定義了怎麼樣才是好的軟體工程師,鑽研要怎麼寫自動化測試讓每個分支都可以反覆驗證,同時也質疑、嘗試說服別人怎麼樣才是對的,批評那些看不慣的事情,指責那些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工作方式。
回過神來自己也在職場打滾了好久了。以前那些我曾經追求的最佳實踐方式,如今看來都不見得受用。從這些歲月中讓我了解的脈絡的重要性,一件事情到達它的最終結果前,經歷了什麼也很重要。他為什麼選擇抄捷徑?為什麼這邊反而用複雜的方式處理?
理解脈絡也多了一些同理心,理解事情演變至今的經過,有些事情就沒那麼奇怪,也不會有那麼多堅持什麼事情一定要怎麼作。
人際關係也是這樣,即使相處十幾年的人也會有錯踩界線的時候。而原則的界線放大來看也不是平整無缺的,每件事情都有它的脈絡,每件不好的事情都有其他觀察角度讓它變得更好,而每個人的界線也是在變動的,每個人跟另外一個人的界線也長得不一樣。
我們的物理世界或許有一個統一的運作規則,但是構成如此複雜的世界、放大到人與人相處的關係與界線的時候,數以萬計的變因讓人沒辦法找到一個統一適用的相處規則。
這個時候就多點同理心吧。
人跟人的相處就像跳雙人舞,亂了步伐踩到腳的時候,吐吐舌頭眨眨眼露出歉意,輕輕的扶持著對方繼續跟上節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