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規律與創新之間的平衡感
你有遇過那種剛開始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但是展開來卻永無止盡嗎?這在工作或是生活上都經常會遇到。「我想丟掉衣服」、「我來新增一個功能」、「我想出去玩」。這些看似簡單的請求或願望,經常會展開成那些想像不到的巨獸。
隨著看了更多專注力與思考組織的各種資訊之後,逐漸釐清邊界的重要。
當你遇到了一個模糊不清的事情時,可以透過制定邊界來讓事情變得清晰,甚至可以量測。當遇到了一個需要更跳脫思維的場景時,嘗試著打破邊界來拓展自己的思維與連結。
「繩索」與「棍子」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兩種工具。繩索可以拉近好東西,棍子可以驅離不好的東西。這兩樣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出自人類之手。有人的地方,就有繩索與棍子。
— 安部公房的《繩》(引用自死亡擱淺)
訂定一項任務的開端與結尾
「我想丟掉一些衣服」。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願望,但是要怎麼丟?要丟多少?什麼時候要丟?要怎麼處理舊衣服?光只是許願就產生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很多人一想就覺得頭痛,然後就放棄了。
而建立邊界可以幫上忙。面對各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工作項目,可以建立起始跟結束的邊界。
- 結束:具體來說,完成這項任務之後,我(或是產品)會處於怎麼樣的狀態?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我可以說這件任務已經完成了?
- 起始:如果要開始這個任務,第一件要作的事情是什麼?
這是 Getting Things Done (GTD) 裡面對於分析工作項目時第一件要作的事情。
有了結束狀態,你對於自己未來所處的那個狀態有個清楚的想像,而且根據這個狀態,或許你也不需要作原本你想作的事情(比如說丟衣服),可能有其他途徑可以達成。
而有了起始後,腦袋會意識到這件事情現在就可以開始作,而不會有那種想來想去太困難最終放棄的狀況。
對於「我想丟衣服」這件工作,我是這樣定義:
- 結束:不要看到衣櫃時總是帶給自己心理負擔,把數量減少,並且挑選可以在多種場合都可以穿的衣服
- 起始:訂定幾個常見場合所需要的衣服
雖然結束狀態還沒有那麼清晰,但是這樣就足以讓我可以知道要朝著哪個方向前進了,而定義了開端則讓我現在就可以開始行動,有了開頭與結尾,事情看起來就更容易實現了。如果發現想要作更多事情,那也不必急著在這個任務範圍完成,建立一個新的工作項目,讓原本的目標不會無限的擴張。
比如說丟完衣服之後,發現自己還要買一些新的衣服在多個場合都可以搭配,那就可以是另外一項工作。別讓工作目標一直膨脹,邊走邊開槍就會很難瞄準與達成。舉例來說,我自己在丟完衣服後產生的新的工作項目是買幾件看起來休閒的七分褲,但同時也具備攀岩需要的延展與耐磨的特性,這樣我就可以在多個場合穿著來減少選擇。
把難以評估時程的工作,放到固定尺寸的盒子裡
你還記得你昨天做了什麼工作項目嗎?很多時候早上開會的時候會需要回答這個問題,當正在進行一件艱難的工作時,即使花了一整天也只有推進一些些進度。當需要進度報告時,就會畏畏縮縮的說:「我正在做的 XXX 工作還沒完成」,但其實你做了很多嘗試。
這樣的進度報告通常難以呈現這件事情的進度,但其實你嘗試了很多事情,只是這些嘗試都不見得有實質上的推進。像這樣難以名狀的工作,你可以把他放到番茄鐘固定尺寸的盒子裡面。
番茄鐘每一個單位是 25 分鐘(或是五十分鐘,端看你怎麼調整),結束後簡單幾句話紀錄這二十五分鐘的進展,接著休息五分鐘。
有了這個標準化的盒子後,一些難以評估時程的工作,即使再困難你也有每二十五分鐘的紀錄,組合起來就變成你一天的模樣了。成果雖然很重要,但是歷程也是同等重要的,當其他團隊成員從進度報告得知你的狀態,除了可以理解你正在嘗試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是碰壁了,也可以根據你做了哪些嘗試,給你建議來一起解決問題。
當你實際完成工作時,也可以重新回頭來看看自己到底花了多少個番茄鐘,未來評估工作(包含可以評估以及難以評估時程的工作)時,也會對自己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完成有更具體的想像。
儀式感的邊界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工作追著跑,每天上班似乎都是疲於奔命的忙碌,但是卻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而儀式感所打造的邊界,也可以讓自己可以在一個可以控制且規律的邊界上,讓心靈更沈澱與穩定的開啟與結束每一天。
我在家工作時,每天的開始通常會從擦桌子開始,接著沖澡、煮杯咖啡,當坐到電腦桌前時,我就已經做好從生活轉向工作的狀態轉變了。這樣日復一日的規律帶給自己的心理與腦袋一個信號,讓自己知道工作的一天已經開始了,固定了一天的形狀之後,就可以讓這份規律來穩定自己的身心狀態。
而這也帶到了 打破邊界 的這個主題。
邊界的寬度
當在擦桌子、洗澡、沖咖啡時,看似好像是一個切換到工作的儀式與邊界,但就像看似涇渭分明的海岸線一樣,仔細放大來看,海岸線的邊界是白色的浪花、泡沫與細沙。這也代表邊界並不是跨越之後,就從一個狀態立即轉換到另外一個狀態。
邊界是有寬度的。
當擦桌子時,昨天的工作的事情也會隱隱約約的顯現在腦海當中。我做了什麼?哪些工作還沒完成?有什麼雜事還沒處理完的嗎?昨天有什麼有趣的事情?朋友曾經說,洗澡時候的空白,就像是腦袋的收音機一樣,你不知道會播出什麼音樂,但是這些各種瑣事會緩緩的在你腦袋裡低聲的播放。
而這樣的時刻,就可以打破你思考的邊界。
「我突然想到番茄鐘跟 GTD 都是透過邊界的制定來消除工作項目的不確定性!」很多時候這些看起來似乎沒有很相關的看法,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冒出來,而不是在你絞盡腦汁很認真想的時候被辨識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留下一些空白很重要,那些沖澡、獨自坐在陽台喝咖啡、散步的時光並不是白費的,而是透過被動的思考流動來整合跨領域的組織思維。當你忙碌的一天殷勤著衝刺時,休息時間不妨暫時遠離社群媒體,獨自在夕陽下散散步,喝喝咖啡或是與人交談。這些看似沒有工作的時刻,你的腦袋還是會默默的工作,提供你靈感的養分。
邊界是有寬度的,而當你身處於邊界的空白地帶時,它可以帶你打破不同工作或是思緒的邊界,將不同領域的事情融合起來,或是想起一些從未想過的解決方案。
而番茄鐘的五分鐘休息也是。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正進入狀況後二十五分鐘的提醒就響起了,令人厭煩。但這五分鐘的休息並不會浪費(只要你不上社群網站)。當你去倒水、上廁所時,其實你的思緒還是會在遊蕩,嘗試著在空中抓住那些沒有釐清的小細節,帶領你到思維的源頭。這些潛意識發散思考所歸納出來的結果,很多時候不見得在你專注工作思考時可以想得出來。
當五分鐘休息時間結束後,你既伸展了身體、倒了水、上了廁所,而或許你的腦袋裡面又歸納出了新的想法,等著你在二十五分鐘的衝刺裡面展開。
突破邊界
對我來說邊界是一種像是繩子一樣的工具,它界定了各種事情的範圍,工作與生活之間,人與人之間等。但當規律的生活內化了一切時,所有事情都變得理所當然,然後就不容易產生新想法了。
所以適時的打破邊界也很重要。
前面已經提到了留下一些空白是打破思緒邊界的一種方式,另外留點時間給非日常的活動也很有幫助,比如說旅行。旅行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自己拉到一個完全不同的脈絡裡面。這些新鮮的事情可以刺激自己,改變原本固有的想法。
舉例來說在到日本前我從來沒有在戶外泡湯過,但是第一次這麼做之後,才發現身處大自然的環境當中作一件原本很私人的事情是很放鬆的。泡澡本身就可以放鬆身心,但身處於大自然泡澡則把放鬆提高到另外一個層次,而這很腦洞大開的讓我聯想到之前曾經讀過的《注意力恢復理論》,講述為什麼身處大自然的環境裡面有助於消耗的注意力恢復,就把戶外泡湯跟注意力恢復理論連結在一起。
同時我也同理了暴露狂為什麼想這麼做,並且思考戶外泡湯跟暴露狂之間的差距在哪裡,我覺得是戶外泡湯時旅館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我們安心的這麼做,而暴露狂則是透過不安全來提高他的刺激感,而刺激感就不是戶外泡湯所追求的了,還有暴露狂把自己的快樂構築在別人的恐懼上,但戶外泡湯不是。
這些有趣的跳躍性思考如果在一個規律的日常中很難可以取得突破,所以從旅行獲得思想的刺激也是很重要的。
跟人交談也是另外一種突破邊界的方式,當別人跟你說起一些你所不知道的資訊時總是可以令人開眼界,但當你講述你的想法時,也是一種重新組織自己思考的方式。從雙方資訊的交流以及即時重新組織的思考總是可以併發一些新想法。
這同時也是為什麼閒聊這麼重要。因為閒聊本身沒有明確目的的性質反而可以更促進各種不同想法的交流,這也是辦公室的茶水間重要的原因,因為那是閒聊的集散地。當交流有一個前提時,思考就不見得可以這麼天馬行空的進行,舉例來說視訊會議幾乎都有一個特定的目的才能開展,它提供的價值跟閒聊就很不一樣。
沒有所謂穩定的邊界
上面講了很多跟邊界相關的事情,是我在各種閱讀與交談之中慢慢理出來的頭緒。我發現邊界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所以意識到邊界的存在帶給我很多有趣的想法,跟因為理解邊界的存在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意識到《死亡擱淺》裡面繩子的比喻是一種邊界,嘉義美術館之前展出的《懸置的界線》策展了許多關於邊界的藝術,《三體》裡面的三體人的透明思緒,是否讓他們無法透過說謊作為邊界來形成不同的個體等等。
這些同時困擾與啟發我的思維,就讓我在這裡總結吧。
最後想說的是,沒有所謂穩定的邊界。人跟人的距離會改變,北迴歸線也並不永遠都在界碑所制定的那條線上。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發現世界上除非要到無法拆分的微觀世界才能找到可能是清晰的邊界,但世界的其他萬物都沒有,海枯石爛不是永遠,端看你怎麼觀察時間的維度。
番茄鐘沒有一定要二十五分鐘,這個邊界只是透過限制來讓事情可以度量。人跟人之間的親密程度會隨著事件的發生與更深入了解而改變。所有事情都跟海岸線一樣,看似清晰,但其實海岸線有屬於它的寬度,會隨著浪花與潮汐變化,就跟人際關係像是跳雙人舞一樣的進進退退。
認清之後,當界線產生變化時才不會徬徨失措,才能接受永遠不變的,就是事物都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