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是夢境是鞏固記憶的副產品。當人沉沉入睡時,當天獲得的各種喜怒哀樂的體驗會在大腦中整理歸檔,將一部分新形成的記憶收納到長期記憶當中,而搬動時揚起的塵埃,就形成了夢境。
另外一方面,在一些在清醒時放空的時刻,我的思緒偶爾也會飄離。比如說早上起床時坐在還沒開燈的客廳發呆,看著斜射入客廳的陽光映在窗簾上,想起了昨天跟人對話時的彆扭情緒;或是沖咖啡等待悶蒸的三十秒空檔,想起便利商店的店員貼心的舉動。
清醒時的思緒飄盪在《空間詩學》裡面稱為「日夢」。這個過程釐清了我的思緒,無意識地暗暗決定了下次我該怎麼做,這些看似隨機的飄動,仔細端看都是我說不出口,但卻在乎的事情。
夢與日夢是個循環過程。夜裡做夢的成因是大腦歸納記憶,白天的日夢則導致了價值觀的重新梳理,而這梳理過的價值觀又或許成為晚上做夢的新題材。
這樣一次次的將自己的記憶折疊收納之後,就形塑成了一本自我預言的解答之書。它沒辦法隨意翻閱,但是在未來發生各種事情時,心裡會迅速地翻到對於這件事情該有的情緒反應那頁,讓我在開心時開心,悲傷時悲傷。
要修訂這本書並不容易,但是隨著經常重新反思自己,透過書寫或其他方式抽離著看自己情緒反應或是反射性行為,就可以慢慢地體諒自己那些衝動行事,或是無端悲傷。拍拍自己的肩膀,找到一個好時機跟自己和解。